机械-卷筒纸胶印机技术的综合探讨之供墨-水系统(二)
2)匀墨系数Ky 所有匀墨辊(匀墨辊、窜墨辊、重辊)面积之和与印版面积之比称为匀墨系数Ky。 Ky表示匀墨部分把供墨部分供给的油墨打匀的程度。计算方法为: Ky=Lπ∑Dy/ Fp式中:L—匀墨辊长度 ∑Dy—所有匀墨辊直径之和 Fp—印版面积 1般情况下,匀墨系数Ky越大越好,但是不能无穷增大。Ky太大,1方面使机构庞大,本钱提高,操作也不方便;另外1方面,墨量调理的灵敏度降落,断纸后再印时容易引发墨重。 经过计算表明,匀墨性能的好坏不完全取决于Ky大小,它还取决于匀墨辊的不同排列。图4-1所示即为不同的匀墨辊排列,通过计算表明,墨辊数量减少,而匀墨性能提高了拆迁补偿找哪个部门。 和着墨系数1样,要提高Ky,可以增加匀墨辊数,也可增加匀墨辊直径。1般情况下还是先考虑匀墨辊的数量,再根据结构、刚性、位置、空间大小考虑墨辊直径。为了使匀墨辊接触点常常产生变化,要求匀墨辊直径互为质数。 另外,为了保证匀墨辊很好地接触,设计时要使胶辊和硬质辊相互交错设置农村有房没户口遇到拆迁怎么办。 考虑到卷筒纸胶印机印版滚筒缺口所占印版滚筒周长的比例很小,运转安稳,可以近似看成连续给墨,而且卷筒纸胶印机运转速度高,增加了匀墨辊的转速,从而提高匀墨性能。所以1般卷简纸胶印机的匀墨系数Ky要比单张纸胶印机小。1般单张纸胶印机Ky在4~5征地补偿不合理可以强征吗.5之间,匀墨辊总数为15~25根;而卷筒纸胶印机Ky在2~4之间;匀墨辊根数也较少,1般为7~15根。 匀墨系统中为了增加匀墨性能,1些机器专门设置了重辊,重辊只起匀墨作用,不起传墨作用。 3)积墨系数Kj 所有匀墨辊和着墨辊面积之和与印版面积之比称为积墨系数Kj。Kj表示供墨系统中积聚油墨的能力,计算方法为: Kj=Lπ∑D/ Fp= Kz+ Ky Kj值越大,说明积墨量越大,也就是说印1张印品所需用的油墨占墨辊贮墨量的比例较小,墨色稳定性好,对供墨量的变化不敏感。也就是说供墨量1旦变化,不会立即反应到印品上,因此可保证1批产品前后墨色均匀1致。但在需要改变印品墨色时,即使改变供墨量,由于积墨量大,墨量也不能马上改变,即反应慢,灵敏度差,到达新的稳定状态过度进程较长。 4)窜墨量、墨辊直径 由于墨斗供给匀墨辊的油墨不但圆周方向散布不均匀,而且在轴向也是如此。因此必须在轴向也把它打匀,这个任务由窜墨辊的轴向窜动来完成。在所有胶印机上,窜墨辊都是边转动边窜动的。实践证明,窜墨辊的窜动量1般不小于墨斗螺丝距离的1/2,大部分机器窜动量可以调解。窜墨辊的数量,单张纸胶印机1般为3~5根,而卷筒纸胶印机为2~4根。为了提高匀墨性能,墨辊的直径应当不同,但考虑制造本钱和用户更换方便,在保证性能的条件下,墨辊直径的数量应尽可能少。 5)打墨线数N 墨辊进行油墨打匀和传输的进程中,墨辊接触的次数称为打墨线数N。打墨线数也叫做打墨点数,即打墨线数N的大小表示油墨分割次数的多少,因此也反应了匀墨性能的好坏。打墨线数越大,油墨分割的次数越多,油墨越均匀。因此可知在匀墨系数Ky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墨辊数量比增大墨辊直径要好。 6)墨路、墨流分配和着墨率 供墨系统的匀墨辊、着墨辊的排列不同,将直接影响油墨的传递线路和沿着每条油墨传递线路油墨的分配比例,并决定每根着墨辊向印版涂布的油墨量。每根着墨辊传给印版的墨量占全部着墨辊传给印版总墨量的比例称为着墨率。每根着墨辊传给印版的墨量大小,对印版上油墨的均匀性和印刷品质量有重要影响。 每根着墨辊的着墨率多少为好,有1个认识的进程。各个厂家说法其实不完全统1,所以设计的机器也各异。目前,比较统1的理论是前边按印版滚筒转动方向先接触的着墨辊为前边的着墨辊着墨率大,后边的着墨辊的着墨率小。后边着墨辊不但起着墨的作用,同时起匀墨的作用。1般单张纸胶印机前边两根着墨辊的着墨率占80%左右,后两根占20%左右。卷筒纸胶印机着墨辊1般只有两根,商用机有3根,其着墨分配有些不同。 根据墨路分配,油墨分流到各个着墨辊的比例不同。着墨率计算的基本理论是两个相互接触的墨辊,墨层从中间分开。即1个带油墨的辊和1个不带油墨的辊相接触,油墨传递后各辊的墨层厚为原来带墨辊墨层的1半,即传墨率f=1/2。实际上油墨转移率与辊的材料、辊的表面光洁度及其线速度、墨辊之间的压力、油墨粘度、油墨温度及接触前墨层厚度都有关系。两个相当光滑和非吸收性表面材料制成的墨辊,在适当的压力下,传墨率f=1/2。为了简化计算,1般把胶辊与硬质辊、胶辊与印版、印版滚筒与橡皮滚筒之间的油墨传墨率近似地认为f=1/2。 对橡皮滚筒向纸张上的传墨率,除上述因素外,还受纸张的性质影响,如纸的表面粗糙度、湿度、吸墨性能,在压力作用下,部分油墨进入纸的毛细孔内,因此其传墨率大于1/2,具体大多少,则很难肯定。为了简化计算,仍按f=1/2计算,具体计算可参考有关书籍。来源:《印刷世界》 作者:齐福斌